中新网上海9月24日电 (记者 许婧)养老作为民生大事,关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多样化、个性化,比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部分老人的就医陪诊需求日渐凸显,但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为上海养老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系统的陪诊知识。24日,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启动。
原居安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近年来,上海市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据202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上海独居老年人数为30.06万,其中孤老人数为2.24万人。就医陪诊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很多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痛点和难点。对此,上海部分街道也在进行相应探索,有的街道推出包含“助医”服务的居家颐养计划,有的街道提供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陪诊服务纳入其中供老人选择。
学员日常陪诊照片。资料图。上海开放大学供图
“辖区内独居老人近两千人,有相应志愿者进行关爱,每位志愿者每天需上门探访30-40位老人,部分老人确实有就医陪诊的需要,但社区志愿者从工作时间和专业技能上都很难满足相应需求。”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张蓉蓉介绍。面对老人们的就医陪诊需求,专业人才队伍的短缺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学员们在上老年人心理护理与陪诊沟通技巧课程。 上海开放大学供图
本次培训面向上海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服务专业技能,内容涵盖陪诊服务专业流程、医疗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沟通、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
培训将分批次举行,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左右,实现本市16个区全覆盖,旨在培育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陪诊员队伍,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参加首期培训的学员乐建华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老人是需要陪诊的,之前多是凭着爱心去做这件事。她希望通过培训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安全、高效地陪诊,真正帮助老人解决看病“最后一公里”问题。
王爱琴从事护理已经将近40年,是上海市宝山区馨谊和宝城两家长者照护之家的负责人。在她看来,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居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类老人其实是非常需要陪诊服务的。陪诊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并且要取得老人和家属的信任,与医生、老人、家属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因此,这个陪诊服务需要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只有规范和有效监管,才能促进行业更有序、更健康。
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聚焦民生需求,发挥专业优势,自2021年起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非学历培训工作,已累计为行业培养养老照护服务评估师、养老护理内训师、老年社会工作者等从业者5500余名,推动了上海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学校正聚焦养老护理员队伍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明年学校还将启动全市6万余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完)
中新社拉萨9月24日电 (记者 赵朗)记者24日从西藏自治区生物高原研究所获悉,自2017年以来,西藏种质资源库DNA库共计保存植物资源2836份,动物资源315份(含脊椎动物、昆虫等),共计3151份的DNA样品入库。
“种质资源是具有遗传物质并能进行繁殖的生物体。”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土艳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西藏种质资源库于2017年9月建成试运行,包括植物种子库、动物种质库(脊椎动物及昆虫等)、离体库、微生物库、DNA库、活体库以及配套实验室、标本室、信息中心等功能分区。
她说,2017年以来,西藏种质资源库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生物种质资源重点开展采集和保存,截至目前已经入库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2047种8458份,同时还加强了DNA文库的建设。2023年拟再入库2000份资源,使保藏总量超过10000份。
目前,活体库保藏有80余种300余份兰科植物资源活体材料,珍稀、濒危、特有的野生植物活体资源140种1700份。微生物库已保藏25目93科244属1030种大型真菌标本5200余份;保存大型真菌菌种13科28属42种420份、青稞酒曲资源17份。离体库共离体培养藏木香、金钗石斛等藏药植物、特色花卉品种共计22种,2000余份种质资源。
她表示,未来,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将继续做好西藏种质资源库种质保存量的持续增加,以保存的种质资源服务于种质创制的需求,利用数据库平台,全面推进种质资源库信息化建设。(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