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9月24日电 (记者 王祖敏)得首金、破纪录、大包揽……杭州亚运会金牌大战首日,中国代表团强势席卷当日31枚金牌中的20枚。
共有6个代表团瓜分当日金牌,除中国外,韩国5金,日本和中国香港各2金、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台北各1金。
备受关注的本届亚运会首枚金牌如人所料地进入中国赛艇组合邹佳琪/邱秀萍囊中,她们在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以绝对优势夺冠。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07d428cd89ac4090849bb5f077177c8a.jpg" alt="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组合邹佳琪、邱秀萍以7分06秒78的成绩夺冠。这是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
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组合邹佳琪、邱秀萍以7分06秒78的成绩夺冠。这是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当日的赛艇比赛共产生7枚金牌,中国赛艇队包揽当日所参赛的6个项目冠军,另一个项目(男子双人单桨无舵手)的金牌被中国香港队获得,这也是中国香港代表团在本届亚运会上的首枚金牌。
多位名将出战的中国游泳队更胜一筹,不仅席卷当日游泳赛场的全部7枚金牌,且在所有项目上都打破赛会纪录或亚洲纪录,并在4个项目上包揽金银牌。
赛前立志以6至7金加冕本届亚运会最有价值运动员的“蝶后”张雨霏摘取女子200米蝶泳金牌,“00后”小将俞李妍获得银牌;另一名奥运冠军李冰洁加冕女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15岁小将高唯中获得亚军。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e07c3ddfb9684ab1aa359ecf87527201.jpg" alt="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举行。中国选手张雨霏以2分05秒57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获得冠军。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
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举行。中国选手张雨霏以2分05秒57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获得冠军。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男子100米自由泳产生亚洲新“飞鱼”。19岁小将潘展乐刷新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获得金牌。46秒97的成绩使其成为第一个在该项目中游进47秒的亚洲人,18岁小将王浩宇获得银牌。
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奥运冠军汪顺和“蛙王”覃海洋分获金银牌。世锦赛冠军徐嘉余不负众望,在男子100米仰泳决赛中实现卫冕。
女子50米蛙泳决赛,在预赛中就刷新亚洲纪录的19岁小将唐钱婷获得金牌。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由杨浚瑄、程玉洁、吴卿风和张雨霏组成的中国队获得冠军,张雨霏收获了其在本届亚运会的第二金。
因杭州亚运会与体操世锦赛时间冲突,此番日本体操男队并非全主力阵容,中国体操男队则将大多数主力都留给了亚运赛场。因此在24日晚进行的体操男团决赛中,中国队轻松战胜日本队实现卫冕,中国台北队获得铜牌。
中国枪手包揽女子10米气步枪的个人和团体冠军,并打破团体赛的亚洲纪录和个人赛的赛会纪录。年仅17岁的东道主小将黄雨婷,成为本届亚运会的第一个“双冠王”。
中国“武林高手”包揽当日产生的两枚武术金牌。其中34岁的老将孙培原获得男子长拳冠军,实现亚运“三连冠”;“00后”小将童心获得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
中新社记者 田博川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d6d5d672a88748428fcdbbb8a9bfca18.jpg" alt="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武术男子长拳决赛在杭州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举行。中国选手孙培原夺得金牌。中国澳门选手宋子君获得铜牌。图为颁奖仪式。中新社记者 田博川 摄" />
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武术男子长拳决赛在杭州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举行。中国选手孙培原夺得金牌。中国澳门选手宋子君获得铜牌。图为颁奖仪式。中新社记者 田博川 摄
在打造“全能战士”的现代五项赛场,中国队获得女子团体和个人冠军,“00后”小将张明煜加冕双冠。韩国队包揽男子个人和团体金牌。
击剑赛场产生2金,中国队收获1银。在男子个人花剑决赛中,中国选手陈海威不敌东京奥运冠军、中国香港名将张家朗获得亚军。“剑神”张家朗为中国香港代表团赢得本届亚运会的第二金。
在女子个人重剑比赛中,受伤病困扰的中国队东京奥运冠军孙一文止步八强,韩国选手包揽金银牌。
在男子柔道60公斤级比赛中,杨勇纬获得冠军,为中国台北代表团赢得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台北队在历届亚运会上累计获得的第一百枚金牌。
乒乓球男女团体产生四强。中国队与中国台北队、韩国队和伊朗队将在男团半决赛中捉对厮杀。女团方面,中国队与泰国队、日本队和韩国队将分别争夺决赛席位。中国香港男女队均止步八强,日本男队爆冷负于伊朗队无缘四强。
中国男足在小组赛最后一战中,以0:0战平孟加拉国队,3战2胜1平锁定小组第一,晋级16强。(完)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很多人心目中,《上错花轿嫁对郎》是一部经典老剧。李玉湖娇憨直率,带着点侠气;杜冰雁冰雪聪明,很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前段时间,由该剧翻拍而来的《花轿喜事》播出了,关注度还不错,一度是热搜榜上的常客。但该剧口碑褒贬不一,比如被质疑选角不合适、部分演员演技不到位等等。
《花轿喜事》不是第一部引起争论的翻拍剧。这些年,提起“翻拍”二字,观众往往会报以一声叹息,原因就在于很多翻拍剧质量不过关,甚至槽点满满,实在看得心累。
新版翻拍,老版翻红?
播出没多久,《花轿喜事》的选角就遭到了质疑:李玉湖甜美有余,但少了些英气;齐天磊的造型不像腹黑精明的富家公子,倒有些神似反派柯世昭。
至于新版杜冰雁,网友们一度“吵翻了天”,一方吐槽演员选得不合适,长相过于现代,不太像温婉秀丽的古代闺秀;一方则觉得,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改改,要给新人机会。
抛开选角,新版中一些演员的演技也不被看好:遇到剧情中需要表现出比较大的情绪时,演绎方式流于形式,依然是瞪眼、皱眉的套路,很难让观众共情。
图片来源:《花轿喜事》视频截图
此外,服化道上的一些细节,也是争论的焦点。
有网友指出,剧中喜字牌出现酷似丘比特的装饰。《花轿喜事》官方微博回应称,送亲喜字牌设计,参考自朱金木雕宁波花轿中的“小天仙”元素,并贴出了图片。
但很快,有人对此提出不同观点:就贴出的图来说,那是清末民初的万工轿,是民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反馈,原型就是西方丘比特。
《花轿喜事》的豆瓣开分不到4分,之后又有缓慢增长。而《上错花轿嫁对郎》的热度一路飙升,评分升至8.6,引来网友感叹,“新版翻拍的唯一作用,就是让老版再翻红一把。”
从选角等方面来看,《花轿喜事》确实有瑕疵,但要吐槽是它“翻拍届最最最最差的翻拍剧”,似乎也不够客观。因为如果考虑评分的话,确实还有比它更差的。
所谓“翻拍”,比较常见的是翻拍文学著作,以及翻拍经典影视作品以及动画片、漫画等等。武侠类题材和中国古典名著都是大热门,《红楼梦》、《西游记》等更是拍了又拍。
反过来看,这些热门题材,恰恰也是翻拍剧“翻车”的重灾区。就在近几年,新版《鹿鼎记》开播后一度遭遇差评,韦小宝变得咋咋呼呼,挤眉弄眼,表演风格很浮夸。
前两年,新版《天龙八部》开播后,口碑一直比较低迷。全剧节奏挺快,有点像爽文的路数,选角、剧情、台词、服化道,几乎遭遇了全方位的吐槽。
比如段誉戴着耳钉,木婉清的造型头上像是顶着马鞍,台词风格不统一,既有“外子”,也有类似“什么情况”等颇具现代感的台词。
2019年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没好到哪里去,滤镜和特效一言难尽,人物看上去像开了重度美颜。而新版的《寻秦记》,截至目前,豆瓣评分还不到3分。
还有一些翻拍剧,剧情改得“天雷滚滚”。新版《封神演义》曾被质疑“过度演义”: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变成了妲己、杨戬、狐妖之间的三角恋情,人物关系一言难尽。
早前有记者采访路人,提到会不会看某翻拍剧,答案是看,“可以吐槽”。这固然可以视作一种调侃,但也能从侧面看出,人们面对翻拍剧时的潜在心态,着实不太乐观。
有些影视剧的翻拍,很像是影视圈版本的“啃老”,情节缺乏新意,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布景、妆造没什么进步,个别粗制滥造的翻拍剧,甚至会被嘲讽“审美降级”。
曾有观点认为,经典被频繁翻拍,是影视原创能力不足的表现。但话说回来,翻拍剧想创新不是特别容易,算得上机遇和风险并存。由于珠玉在前,也很容易被拿来和老版对比。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截图
实际上,经典之作经过了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自带高知名度和“情怀”效应,拥有精彩的故事内核,翻拍的话,收益比较有保证。
通过翻拍剧,大概率可以有效地“捧新人”:参演经典IP,拍好了会为演艺履历表增色;剧“糊了”也问题不大,依然能够以“演过XX经典角色”的名号,混个脸熟。
如果不以艺术价值为创作导向,胡乱翻拍,就有可能给剧集带来“隐患”:情节缺乏逻辑,演员气质与原作相去甚远,服化道拉胯等等,最后观众看个剧,发现槽点比亮点还密。
天长日久,大家的耐心渐渐被消磨掉,脑海中则烙下了“翻拍容易毁经典”的印象。
喜欢老剧,就是“岁月滤镜”吗?
这些年,好一些的翻拍剧也有,比如电影《误杀》等等。2017版《射雕英雄传》被评价忠于原著,豆瓣评分达到了8分,观众比较认可。
总结下质量比较好的翻拍影视剧,大多在细节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故事内核源自经典但又不是完全照搬,找准了与当下观众内心情绪的共鸣点。
比起崭新的翻拍剧,观众更欣赏“老版”,这并不是某些网友口中的“媚旧”。时间可能会给一部作品加上滤镜,但只有剧集自身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
经典IP历久弥新。只是,翻拍时如果抛弃其精髓,一味注重讨好市场、靠制造话题博关注,这样的作品也可能挣到“快钱”,却不一定赚来好口碑。
一句话,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劣质的翻拍剧,终究会在岁月流逝中被慢慢淘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