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2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2日获悉,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全国总决赛迎来巅峰之战,9支科创赛道创业团队“杀出重围”走进复旦大学相辉堂。
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2日对记者表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与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在长三角地区,无论是科创人才的储备,还是制造产业链的韧性,抑或是社会资本以及政策扶持力度,都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为中国科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
据了解,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以自立自强与创新突破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科创力量的缩影:历时半年,跨越江浙沪皖四大赛区,七场初赛、半决赛层层筛选,156个项目各显神通;五大科创赛道,参赛成员博士学历占比20%以上,50%以上项目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称号,76%项目有Pre-A轮以上融资……
本次所有参赛项目均以“硬科技”为主导:参与初赛的科创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0项技术专利;进入决赛的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7项技术专利,均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可体现长三角科创乃至中国科创的整体面貌和综合水平。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碳基复合材料、AI计算设计驱动新药研发等9支队伍进入决赛路演。来自科创领军企业、专业投融资机构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12位评委组成“评委团”。
决赛路演环节采用了“产品竞演”与“终极提问”双线交织的赛制,最终的“巅峰对决”紧张而激烈:9支决赛团队分别进行10分钟项目演示,并在接下来的15分钟内回答评委问题,评委们依据大赛规则,从科技领先性、内部团队实力、外部发展潜力等维度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考量。
面对正处于行业风口的成果转化型创业公司,相关资本管理总经理周道洪对记者表示,越是公司的业务飞速增长,越需要提前做好创业团队的股权结构设计。相关资本运营企业总裁单俊葆主张,达到一定规模的科创企业,及时考虑好未来的资本退出路径十分必要。“尖端科技企业持续保持技术领先相当不易,企业在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亦需时刻关注其他技术路径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一家高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胡郁直言。
决赛中,“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项目团队胜出,斩获88万元现金的“聚劲大奖”。“AI计算设计驱动新药研发”项目团队和“三维编织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团队获得银奖,各捧回30万元现金奖励。本次大赛设立了科技先锋奖、市场潜力奖、卓越团队奖三个单项奖,每个单项奖的两支获奖队伍将各获10万元奖金。本次大赛总奖池超过千万元。陆雄文透露,获胜参赛团队除获得总额308万元的现金奖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还将为他们提供总计411万元的专项奖学金,包括9个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全额奖学金等。
“聚劲大奖”获得者、“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项目团队方面表示,跟以往参加过的科创赛事不同,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赛制设计相当完整,可以全方位展示项目的综合实力;在主办方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反复打磨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该团队也学会了精准传递公司信息给投资者的方法。
作为大赛评委代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钱世政教授表示,从生物医药到半导体产业,从流程智能平台再到高性能复合材料,数字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他认为,工业4.0即智能制造方兴未艾,未来中国制造业仍旧大有可为;科创不仅是科学家的事,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确实能够有效赋能科创。
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前身是复旦“聚劲杯”创业大赛,历经20年发展,大赛全面升级,融合产学投三方势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方面指出,“以赛育人、生态赋能、科技向善、管理兴国”是本次赛事的四大特点。 (完) 【编辑:刘欢】
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绿色化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还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均遥遥领先。2012年至2022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1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但也要看到,基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国情,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
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绿色化。产业用能绿色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加大对绿氢、绿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积极探索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绿色供应体系。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限制“两高项目”建设,通过科学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升新兴产业占比,让产业结构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科技赋能,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功能、品牌等建设,不断提升产品价值链位置,以最低的能耗排放实现单位效益的提升。
加快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产业源头控制用能,在生产环节优化结构,资源循环利用则是在末端的治理挖潜。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生活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构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着力营造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际上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壮大的过程,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同时兼顾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安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平衡,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