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舟山7月2日电(董易鑫)“我是舟山人民培养出来的,能为家乡做点事情理所当然。这几年过年回去陪父母的时候,我也会帮忙给老乡看看病,举手之劳。”7月2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主任医师乌丹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7月1日至2日,包括乌丹旦在内的十余位舟山籍在沪医生在舟山义诊。
乌丹旦并非首次参与家乡义诊。在此前的助家乡义诊活动中,他已与多位舟山医生建立联系,以便长期提供医疗支持。“前段时间,我从一位舟山医生那里了解到,有位船员在出海时不慎导致面部骨折。通过联动,我们及时把患者转至上海九院就医,目前病情已基本恢复。”他说。
义诊现场。 董易鑫 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与本次义诊的还有一位儿科医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门急诊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邬宇芬。
“舟山是群岛。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海岛的医疗资源比较缺乏,或者海岛的医学知识普及率较低,实际情况其实更乐观一些。这次来义诊的很多小患者都是一些初期症状,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的生病原因,以及如何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等。”邬宇芬说,借助互联网力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具备开展儿童医疗科普的丰富经验,希望能搭建交流平台,将医学科普范围覆盖至舟山。
“我们家孩子从小肠胃有些不好,吃东西一杂就会想吐,本来打算带他去外地看病,现在上海的医生来舟山义诊,不仅不收费还不用折腾,省心多了。”舟山市民冯思立(化名)告诉记者。
义诊期间,舟山医院上海专家义诊区域人头攒动,不少人在上海专家的介绍栏前驻足观望,了解详情。
本次带领团队赴家乡义诊的是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杰。他告诉记者,在舟山开展义诊并非在沪医疗资源的“单向下沉”,下一步,双方将建立双向联通的医疗协同机制,让更多有需要的舟山民众在“家门口”得到上海的医疗支持。
“四面皆海,非舟楫不能往来”。舟山作为群岛城市,医疗事业发展至今已不仅是看病救人。
不少人在上海专家的介绍栏前驻足观望,了解详情。 董易鑫 摄
“上海的医疗力量‘下沉’到舟山,我们要做的就是‘下沉’到更基层、更有需求的地方。今年以来,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展多场义诊,尽可能地‘多去一些岛,多进一些村’;同时我们还定期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医学诊断能力;更大范围而言,我们正在建立急诊急救全海域医疗服务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通过高效联动、网络互通,覆盖整个群岛。”舟山医院院长乐涵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同时,舟山医院也在定期开展讲座,向更多海岛居民传递更科学的医疗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该市医疗知识普及率。
据悉,本次义诊是舟山市委统战部主办的“之江同心·屿你相约”舟山乡贤周的子活动之一,旨在以此为起点推动统一战线同心助力家乡发展。“之江同心·屿你相约”舟山乡贤周期间,该市普陀区展茅街道路下徐举办了“鱼你相约”乡贤集市;7月6日,当地还将举行贤有文采——“我爱家乡”乡贤书画展。(完)
近日,中国天眼的新发现又一次引发关注——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这个重大突破让我们感受到大国重器不负众望,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
科技创新潜力巨大,体现在后发先至的赶超上。
引力波探测相关突破曾于1993年、2017年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纳赫兹引力波是引力波的一种,其探测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宇宙结构的起源,但探测难度大、门槛高,是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的竞赛焦点之一。目前已知的唯一探测手段,就是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三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各自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已分别开展了长达20年的纳赫兹引力波搜寻。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领域,中国是后来者,观测时间跨度远远短于美、欧、澳三个国际团队。此次突破,仅仅采用了中国天眼测量57颗毫秒脉冲星的3年5个月的数据。CPTA团队充分利用中国天眼灵敏度高、可监测脉冲星数目多、测量精度更高的优势,以数据精度、脉冲星数量和数据处理算法上的优势弥补了时间上的差距,使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灵敏度达到了与美、欧、澳相当的水平。20年的差距用短短数年追平,从“跟跑”变成“并跑”。这惊人的追赶速度,也预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很快就将站到“领跑”位上。
科技创新潜力巨大,根植于自立自强的底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天眼能让中国科研团队如虎添翼,就因为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大观天利器。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综合性能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提高约10倍,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如今,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超过780颗,是全球发现脉冲星最多的天文观测大科学装置;此外,还发现了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
中国天眼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1年3月动工兴建,2016年9月建成,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漫长的筹备期,凝聚了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高远志向、独到眼光和无私奉献;高效的建造期,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取得了59项发明专利,凸显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中国制造的标志性成就;丰收的运行期,展现了大国重器在基础研究领域推动科技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作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科技领域突出显现,科技竞争与国家安全融合度不断加深。不光是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东方超环、上海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已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虽然大国重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直接经济收益,但却是勇攀科技高峰、建设科技强国所必备的。期待更多大国重器,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