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平9月24日电 (叶国宝 张丽君)“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流行于福建南平市武夷山茶区的这句农谚,喻指农历七月茶园深挖除草好比挖到了金子,其次八月,更次九月。
如今,从海拔100米的丘陵升至2000米的高山,武夷山均有茶园分布。地势地貌各异,导致气候多变。位于北部的洋庄乡海拔高,气温低,茶叶发育期一般迟缓十几天。
与时俱进,这一传统农耕时令被大幅修正了。洋庄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明星告知:“2018年以后,全乡1100多户茶农七月深挖除草的习惯推到了九月,结果证明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须根生长,杀死虫卵病菌。”
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茶农深挖除草。叶国宝摄
“九挖铜”之所以破圈为“九挖金”,得益于构建了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茶业气象体系,承担者是省级科技特派员、南平气象试验站站长沈长华牵头组建的武夷山茶科技气象服务团。
从种植、采摘、加工直至储存的茶产业全链条,都跟气象变化息息相关。过去,武夷山茶农苦于缺乏茶园气象观测信息,无法营造适宜茶叶生长小气候;一旦遇到霜冻、干旱、暴雨等常见灾害,则损失惨重。“仅靠城区气象观测点,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茶农的实际需求。”沈长华深有感触,“如果说靠天吃饭是中国农民的历史无奈,那么‘看’天事茶则是武夷山茶农的现实企盼。”
沈长华(右一)和气象服务团员到“智慧茶山”示范基地调查茶叶长势情况。叶国宝摄
2014年,气象服务团在星村镇石源垄村建成首个茶叶气象观测站,填补了福建省农村茶叶气象观测的空白。随后,开启了“智慧茶山”项目建设。所谓“智慧茶山”,就是依托智慧气象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在茶山安装监测站与观测仪,采集各村茶园小气候环境要素与远程视频、茶叶产量与动态库存信息等,并接入互联网形成茶园大数据。
气象服务团员深入茶园调查冻害对春茶生长的影响。武夷山市气象局供图
武夷山朝阳东升茶业专业合作社秘书长柴俊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手机屏幕一滑,茶园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数据变化便一目了然,为茶农远程安排茶园管理提供了‘千里眼’。”
区分不同海拔和山场等茶园种植区域,截至2022年,武夷山市建成了母树大红袍等29个茶叶气象观测站和茶园实景观测站,并与已有气象观测站组网,编织成全省首个茶叶气象观测“网眼”。
“观测站负责收集气温、湿度、光照等要素对茶叶生长的影响状况,其数据可反映方圆500亩茶树生长及茶园灾害情况。”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江丽萍解释道,“通过比对研究茶叶环境要素的数据,找到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反过来指导茶树种植。”
2021年,武夷山市“智慧茶山”的模式推广到了宁德市福鼎大白茶区。
冬春两季茶树易受霜冻侵袭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武夷山茶农。沈长华带领队员们将强冷空气来临前茶树覆盖应急防灾,向冬前科学安排修剪主动防灾转变。
2021年初,连续半个多月的三轮强冷空气南下前,气象服务团在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开展的冻害指标试验表明:冬前茶树修剪与否、薄膜覆盖与否,不同品种受冻害症状程度都有明显差异。比如,原先认为摄氏零下10度茶叶才会受冻害,但实际上冬前修剪茶树,只可承受零下6度的考验。当年10月29日,气象服务团首次在武夷山市开展了冬前气象预警服务,向全市1.6万户茶农定制了4条防冻措施:尽早施肥,冬后修剪,薄膜覆盖,喷水洗霜。茶农们不再惧怕突如其来的“变天”,茶树防冻“保卫战”圆满收官。
武夷山兴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章财生喜形于色:“合作社成员的茶叶经济损失,比同样年份降低20%以上。”
气象服务还延伸到抗旱。气象服务团携手茶叶科技特派员,选取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等3家茶园,持续开展高温干旱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详细的针对性预案。
2022年,武夷山市旱情长达4个多月。一些茶农铺水管引水,以为能缓解叶片水分蒸腾和满足茶树肥料分解的需求。岂料,由于水源水量有限,茶树根系分布不均,加之茶园山高坡陡引水困难,反而造成了一些茶树枯死。
“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极端干旱年份,武夷山中连红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世莲采纳气象服务团的“三不”做法,结果,位于海拔700多米的500多亩高山茶叶同比增收3000多公斤鲜叶。毛茶审评时,作为茶艺师的吴世莲认为:“当年肉桂茶的香气感官更高扬,特征性更明显。”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连续6年位列中国茶类品牌价值第二位。武夷山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如何保障武夷岩茶生态优良,提质增效?给优质武夷岩茶发放气候“身份证”,开拓茶叶气候品质认证,事实证明是一条新路径。
2018年开始,气象服务团着手这项技术研究,树立了从特优到一般的四级评价标准。消费者只要扫一扫茶企产品外包装的二维码,武夷岩茶的“身世”就赫然在目,涵盖了茶园海拔、电话地址、生物防治、气候资源、品质等级等详细信息。
从福建省气象局调到武夷山市气象局任局长的李梅介绍:“委托省气象服务中心组织权威专家,借气象数据来鉴定武夷岩茶的质量优劣,是已有武夷岩茶品质感观评审的有益补充。它具有定点、定时、定量和茶园小气候等可追溯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
近3年,武夷山市参评的茶企中有7家获“特优”和“优”等级气候品质认证。7家茶企粗算,每公斤茶叶同比增值200元左右,销量增加10%以上。
福建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有3个,分别是福州蔬菜、南平茶叶和漳州果树。2023年8月,福建省气象局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对3家省级服务中心近3年的实绩成效进行评估,“南平茶叶”被评为“优秀”。(完)
□ 本报记者 苏宁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日”,今年的这一天,日本总务省公布了最新人口数据。数据显示,在日本全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9.1%,为历史最高值,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比首次超过了总人口的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日本人均寿命排名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同时,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受此影响,日本养老金支付、医疗看护系统都面临巨大压力,甚至社会正常运行的维系也越来越难。
据日本总务省“人口推测”数据,日本今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较去年再增加0.1%至29.1%,再创历史新高。该数据从1950年的4.9%开始持续上升,1985年为10%,2005年超过20%。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测算,至2040年该数据将达35.3%。
在今年1月的施政演说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指出,少子化老龄化形势严峻,日本社会机能已经到了难以维系的危险边缘。
劳动力不足是老龄化社会最先面临的困境。根据日本劳动改革相关法案,从明年4月起,司机超时工作将受到强制限制,物流行业运力将大大降低。据野村综合研究所今年1月测算,如果不采取措施,至2030年,物流运力将仅有2015年时的65%。专家指出,由于全社会各行业都以各种形式依赖物流服务,物流运力的下降将对全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不仅物流行业,日本在医疗看护、服务业、生产制造等各行业也都面临日益严峻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据东京商工调查9月8日公布的调查结果,8月破产的760家企业中,因劳动力短缺原因破产的有54家,大大超过去年的33家。
据日本相关智库测算,未来日本政府、企业、警察、消防、自卫队等各领域都将面临缺少年轻劳动力问题。其中各地方政府到2045年只能确保编制的80%,警视厅2042年50岁以上干部占比超40%。
人口老龄化在导致劳动力不足的同时,还为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据相关测算,目前7000余万在职劳动者平均每两人支撑1名老年人的养老支出,而到2040年,平均每1.6人就要支撑1名老年人口。
从养老保险缴费看,2023年日本国民年金保险费为每月16520日元,较1990年时的8400日元翻了一番,而同时期的工资收入并无明显提高,1990年为438万日元,2023年为443万日元。
为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日本呼吁有条件的老年人口积极参与劳动就业。同时,日本厚生省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促进60岁以上人口再就业。
据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生命保险文化中心数据,自2013年日本立法促进老年人劳动就业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从2017年至2022年5年间,退休年龄为65岁的企业占比由16.4%提高至21.1%。目前,日本近四成企业在制度上允许70岁以上人士工作,这一比例为迄今为止最高值。
60多岁的清洁工、7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年近80的超市送货员,职场上的老年人身影越来越多。据报道,目前在日本一家麦当劳餐厅从事清洁工作的本田民子已经90岁,是女性中年龄最大的就职人员。
据日本总务省近期公布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劳动就业人口数量连续19年增长,达到912万人,占比超过全部劳动就业总人口的13%。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日本高龄劳动就业率居首。
另据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老年就业率持续增高,目前,有超过半数的65至70岁老人和超过三成的70至75岁老人在工作。
有报道指出,今后,日本政府还将进一步促进65岁以上高龄人口劳动就业。按照现有相关法规,至2025年4月,全部日本企业都有义务确保对65岁以下劳动者的雇佣;而按照2021年的法规修正案,今后,企业有义务确保雇佣的年龄范围可能提高至70岁。
但伴随高龄人口就业率的上升,工伤发生率也相应上升。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2022年因工伤而死亡或受伤的劳动者数量是过去20年以来的最高值。
延迟退休和增加老年人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扩大引进外籍劳动力成为日本当前缓解用工问题的当务之急。
7至8月,日本共同通讯社就人口减少问题向全国1788个地方自治体首长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地方自治体的农林水产业和医疗看护行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不足,自治体社会正常运行已经难以维系,84%的地方自治体首长认为自治体存在“消失的危险”。有86%的地方自治体认为有必要推进对外劳人才的引进。
据共同社报道,为扩大引进外籍劳动力,日本2019年4月新设“特定技能”签证,其中,“特定技能1号”签证一次居留时间5年,可从事12个领域的工作。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此类签证的越南外劳人口新增97000人,比1年前增加了85%。据报道,日本希望通过此签证制度在5年内引进345000名外籍劳动人口,目前已引进173000人。引进外籍劳动力以越南为最大来源国,其次为印尼的25000人,以及菲律宾的180000人。(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