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很多人心目中,《上错花轿嫁对郎》是一部经典老剧。李玉湖娇憨直率,带着点侠气;杜冰雁冰雪聪明,很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前段时间,由该剧翻拍而来的《花轿喜事》播出了,关注度还不错,一度是热搜榜上的常客。但该剧口碑褒贬不一,比如被质疑选角不合适、部分演员演技不到位等等。
《花轿喜事》不是第一部引起争论的翻拍剧。这些年,提起“翻拍”二字,观众往往会报以一声叹息,原因就在于很多翻拍剧质量不过关,甚至槽点满满,实在看得心累。
新版翻拍,老版翻红?
播出没多久,《花轿喜事》的选角就遭到了质疑:李玉湖甜美有余,但少了些英气;齐天磊的造型不像腹黑精明的富家公子,倒有些神似反派柯世昭。
至于新版杜冰雁,网友们一度“吵翻了天”,一方吐槽演员选得不合适,长相过于现代,不太像温婉秀丽的古代闺秀;一方则觉得,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改改,要给新人机会。
抛开选角,新版中一些演员的演技也不被看好:遇到剧情中需要表现出比较大的情绪时,演绎方式流于形式,依然是瞪眼、皱眉的套路,很难让观众共情。
图片来源:《花轿喜事》视频截图
此外,服化道上的一些细节,也是争论的焦点。
有网友指出,剧中喜字牌出现酷似丘比特的装饰。《花轿喜事》官方微博回应称,送亲喜字牌设计,参考自朱金木雕宁波花轿中的“小天仙”元素,并贴出了图片。
但很快,有人对此提出不同观点:就贴出的图来说,那是清末民初的万工轿,是民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反馈,原型就是西方丘比特。
《花轿喜事》的豆瓣开分不到4分,之后又有缓慢增长。而《上错花轿嫁对郎》的热度一路飙升,评分升至8.6,引来网友感叹,“新版翻拍的唯一作用,就是让老版再翻红一把。”
从选角等方面来看,《花轿喜事》确实有瑕疵,但要吐槽是它“翻拍届最最最最差的翻拍剧”,似乎也不够客观。因为如果考虑评分的话,确实还有比它更差的。
所谓“翻拍”,比较常见的是翻拍文学著作,以及翻拍经典影视作品以及动画片、漫画等等。武侠类题材和中国古典名著都是大热门,《红楼梦》、《西游记》等更是拍了又拍。
反过来看,这些热门题材,恰恰也是翻拍剧“翻车”的重灾区。就在近几年,新版《鹿鼎记》开播后一度遭遇差评,韦小宝变得咋咋呼呼,挤眉弄眼,表演风格很浮夸。
前两年,新版《天龙八部》开播后,口碑一直比较低迷。全剧节奏挺快,有点像爽文的路数,选角、剧情、台词、服化道,几乎遭遇了全方位的吐槽。
比如段誉戴着耳钉,木婉清的造型头上像是顶着马鞍,台词风格不统一,既有“外子”,也有类似“什么情况”等颇具现代感的台词。
2019年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没好到哪里去,滤镜和特效一言难尽,人物看上去像开了重度美颜。而新版的《寻秦记》,截至目前,豆瓣评分还不到3分。
还有一些翻拍剧,剧情改得“天雷滚滚”。新版《封神演义》曾被质疑“过度演义”: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变成了妲己、杨戬、狐妖之间的三角恋情,人物关系一言难尽。
早前有记者采访路人,提到会不会看某翻拍剧,答案是看,“可以吐槽”。这固然可以视作一种调侃,但也能从侧面看出,人们面对翻拍剧时的潜在心态,着实不太乐观。
有些影视剧的翻拍,很像是影视圈版本的“啃老”,情节缺乏新意,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布景、妆造没什么进步,个别粗制滥造的翻拍剧,甚至会被嘲讽“审美降级”。
曾有观点认为,经典被频繁翻拍,是影视原创能力不足的表现。但话说回来,翻拍剧想创新不是特别容易,算得上机遇和风险并存。由于珠玉在前,也很容易被拿来和老版对比。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截图
实际上,经典之作经过了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自带高知名度和“情怀”效应,拥有精彩的故事内核,翻拍的话,收益比较有保证。
通过翻拍剧,大概率可以有效地“捧新人”:参演经典IP,拍好了会为演艺履历表增色;剧“糊了”也问题不大,依然能够以“演过XX经典角色”的名号,混个脸熟。
如果不以艺术价值为创作导向,胡乱翻拍,就有可能给剧集带来“隐患”:情节缺乏逻辑,演员气质与原作相去甚远,服化道拉胯等等,最后观众看个剧,发现槽点比亮点还密。
天长日久,大家的耐心渐渐被消磨掉,脑海中则烙下了“翻拍容易毁经典”的印象。
喜欢老剧,就是“岁月滤镜”吗?
这些年,好一些的翻拍剧也有,比如电影《误杀》等等。2017版《射雕英雄传》被评价忠于原著,豆瓣评分达到了8分,观众比较认可。
总结下质量比较好的翻拍影视剧,大多在细节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故事内核源自经典但又不是完全照搬,找准了与当下观众内心情绪的共鸣点。
比起崭新的翻拍剧,观众更欣赏“老版”,这并不是某些网友口中的“媚旧”。时间可能会给一部作品加上滤镜,但只有剧集自身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
经典IP历久弥新。只是,翻拍时如果抛弃其精髓,一味注重讨好市场、靠制造话题博关注,这样的作品也可能挣到“快钱”,却不一定赚来好口碑。
一句话,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劣质的翻拍剧,终究会在岁月流逝中被慢慢淘汰。(完)
中新社南昌9月24日电 (朱莹 吴思瑜)巴基斯坦留学生哈西(Haseeb Abdullah)24日在江西南昌告诉中新社记者,听一曲古乐、尝一块月饼、赏一次花灯,是他这四年在中国过中秋节的“老三样”。
当日,“金风送爽·情满双节”迎中秋·庆国庆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在南昌市举行,来自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埃及、肯尼亚等国的在南昌高校留学生及中国大学生代表近百人一起观看旗袍知识讲座、欣赏民乐歌舞表演,体验旗袍换装、冰皮月饼制作等,提前过中秋。
9月24日,留学生身着旗袍展示花灯。中新社记者 吴思瑜 摄
“大家知道中国的诗词是可以唱出来的么?”活动现场,留学生们与主持人热情互动,古筝、二胡、长笛齐上阵,在古筝伴奏、诗词朗诵下,流传千年的古乐文化“活”在当下,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吟唱完,引来留学生们一片叫好。
来自坦桑尼亚的江西农业大学留学生多梅(Salma Mbarouk Omar)告诉记者,月饼是中国传统美食,旗袍是外国人心中最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服饰,“穿上旗袍做月饼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觉得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应该穿上传统服饰、欣赏传统艺术,全身心感受。”
9月24日,留学生身着旗袍与“嫦娥”扮演者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 朱莹 摄
“中秋节的意义在于团圆,这次活动既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与各国同学交流,我感到很快乐。”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梅伊莫托·喀库尔(Mayimoto Kakule)说。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斯拉姆·穆罕默德·塔拉哈(Aslam Muhammad Talha)让同伴为他拍下身着长衫的照片后,立刻在社交平台分享,“我的家人朋友们知道我在中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本次活动由南昌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南昌市中日友好会馆承办,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协办。(完)